生活感。是空間中最真實的溫度…

2025/07/31

舒適的minimum(最小值)



隨著房價高漲,市場也因應推出縮減坪數的產品以控制總價帶,但坪數減少了,房間數仍維持不變(室內27P規劃3房,室內18P也是3房),使得有些房間可能小到放張床就快滿了,比較像學生宿舍,未能達到像家的舒適尺度!若消費者純粹以所需的房間數來挑選產品,可能購買到過小的空間而不自知。

然而,「家」不只是機能(容納)性的考慮,也存在著一種隱性的(人們)對空間尺度的舒適需求。人有天生的邊界感,在空間中的考慮亦是,家中每增加一位人口,就有屬於他(她)個人必要的空間需求,所以居住人口也必然成為影響空間必要坪數的因子之一,以室內15、16P的坪數,若是單身或兩人居住,尺度其實相當舒服;但若是小家庭,一家三、四口居住,空間就較為緊繃。

故所謂小宅的舒適與否,並不純粹以坪數定義,而與使用的餘裕感有關。

再者是使用者的生活需求(收納)量多量少的個人滿足,這將影響到個人需要的空間多寡,可以達到少物生活型態的屋主,比較有條件可以挑選較小坪數的屋型,或許有人會說,多做一些櫃子就好啊!但每多做一個櫃子都會吃掉空間的坪數,讓視線所及的空間與尺度縮小,好住的家不只是由 "實(solid)":看得到的收納 所組成,真正讓人感到舒服的,是"虛(Void)":空間與環境裕度,視線可延伸觸及、可流動的空間性;每多做一個櫃體,雖然增加了收納量,但也失去了一些寶貴的「空間」,是一體兩面的思考,所以在小坪數的屋型裡,我們會更謹慎拿捏每個櫃體收納的“必要性”。

讓小坪數 住宅好住的設計心法:

「少,但是更好」
審視自己的空間需求,若能減少隔間與房間數,思考空間複合式的使用,可以是書房同時是遊戲室或客房,每多一個房間數就會一定程度的壓縮空間感,盡量保持空間的開放性設計

「階段任務」
以滿足現階段5~10年的居住來做設定,以室內20P左右的空間,若居住成員是兩大1小或兩小的小家庭,在小朋友嬰幼兒至兒童階段,空間使用上都還適宜,但若小朋友成長到國高中的青少年階段,空間也許就不敷使用了!但若為了考量十幾年後多一房的使用,就犧牲近十年來空間的開闊性,就太可惜了!
若無法一次到位的買到夠大的坪數也沒關係,為現階段的自己與家人做最佳的空間決定,跟這個家擁有最美好的一段十年的保存期限;未來充滿變化,每個階段會有適合那個階段的家出現。

「以距離換取空間」
在一定的總價區間,越往市郊移動,就越能換取較多的坪數空間,工作地點或時間比較彈性的屋主,就可考慮以離市中心的距離來換取住得舒服的坪數空間;如此一來,去理解能讓自己住得舒服的坪數也蠻重要的,才能將適當的坪數考慮列入選房條件的優先順序之中。

以下是我們綜合了近年執行的30幾間新成屋的 坪數大小、格局組成,與居住者的人數....等觀察與分析;以設計者的角度,歸納出可滿足一般性的居住的舒服尺度,供讀者參考。



室內坪數:16P以下,建議格局:1房1衛, 建議 居住人數 1~2人
室內坪數:20P上下,建議格局:2房 1.5衛浴,建議 居住人數 2~3人
室內坪數:27P、28P上下,3房2衛,小家庭(2大2小)


發表於 漂亮家居 室設圈 季刊 10



室內13.5P,好住舒服的兩人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