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感。是空間中最真實的溫度…

2020/12/09

尊重孩子,孩子也會尊重你。讀後感














想著是否要在一個室內設計的粉絲頁,po這個親子教養的書籍文章😄,但很多來找我們的業主,都是有孩子的新手爸媽階段;或是一路上關注我們作品的粉絲們,也許都跟我們一樣成為了爸媽,大家在教養的路上徬徨跌撞,我自己身為三個孩子的媽媽,面對每個孩子的不同,也不斷的在摸索較好的教養方向。遇到如救命稻草的好書,覺得很可以跟需要的大家分享。大家隨著生命歷程一起長大,也蠻好!^^

這本書如果是放在書店架上,我想我一定不會去翻它的!因為它的書名、它的封面設計都不夠吸引人,看起來就不像什麼暢銷書,反而很像教科書。
這是我們讀書會上從事幼兒教育30年的園長(我非常尊敬她,她的話語總是充滿智慧)所推薦的書目。這本書讀進去很簡單易懂,尤其是家中有孩子的教養現場,每天每天在發生的親子溝通,書中的這些思考都很發人深省。

喜歡電影裡那普遍西方家庭親子間,像朋友一樣的互動;長大後孩子獨立生活,父母也可以過好自己。這樣互相祝福、關心,但互不綑綁的自在關係,很舒服。我期待自己跟長大的孩子可以保有這樣的關係。

我們這一代的父母,有一點蠻幸運,是有較多元的教養資源可以去吸收,感覺也努力往更好的方向走,但有時還是會卡在兩個世代之間的觀念落差中掙扎著.......,這個社會期待著,我們可以教出一個“乖”孩子,(父母難為,每次帶孩子們去公共場所怕他們有脫序行為,都壓力很大!😆),但孩子的本性就是自由奔放的,我們硬要用大人的方圓規矩做規範,其實也難為了他們。
我們也定義自己身為父母,有責任「教好」孩子,這讓父母的角色總是有點沈重!孩子脫序時,還是會懷疑是不是要嚴厲一點做管教?放任孩子是父母沒盡到管教義務?你會有點迷惘說,到底怎樣的管教是對的呢?
畢竟我們也這樣被”教”著長大,即便幸運長成了不錯的大人,但心裡總是有受些傷的,而我們也要跟自己內心的小孩和解。

看了這本書會很篤定說「非暴力的溝通(溫和的教養)」才是正確的路徑,而孩子不合作,只是我們沒有用對方法。

書中的推薦序中提到:親職不是技巧問題,而是關係問題。對的,我們只能在孩子還小時,努力地跟他們存好愛的存款,讓他們感到跟我們的相處是安全且可信任的,期待他們到了青少年時期,還願意回家跟我們對話。
發怒、壓制孩子是讓事情就序的最快方法,但無法持久,只會把孩子推得離我們更遠。但這些觀念說來簡單,做起來卻是非常不容易的。做父母的都知道,即使我們這麼愛孩子,生活中他們就是有這麼多大小事可以輕易的燃起我們的怒氣。情境不勝枚舉,這時可運用書中的技巧,發怒前先暫停一下,想想自己背後的需要(是否太累、自己需要休息?),先照顧好自己的內在情緒;然後再回來想孩子“歡歡”背後的「需要」。找到我們雙方內心真正的需要非常重要,這樣的步驟,可以免除一場大吼大叫(事後自己會很後悔)的親子災難。

當父母,照顧好自己非常重要~有智慧的園長說的:我們自己沒有的,也給不出。

養育孩子有太多需要面對的抉擇,身為父母,我們會有點惶恐、困惑;常自問這真的是對孩子最好的決定或教養方式嗎?但沒人會給你正確的答案,可能要從未來回來的孩子才能告訴你吧!所以當父母....真是場adventure啊!這個大原則問題,書中也有給一個解答。了解自己管教的目標。我的解讀是「你想養出一個怎麼樣的小孩呢?你期望他長大後成為怎樣的    人呢?」,定出這樣的中心思想,似乎就可以為每天你需要為孩子做的決定與教養有了一些可依循的方向。

我希望我的孩子未來成為一個 可以快樂享受生活、有創意、可以看見日常的美,為自己興趣工作的人,這樣的人生就很幸福。如果是這樣,現在國語英文考幾分、數學需不需要多做評量 ...等等的這些那些,真的有那麼重大到影響人生的快樂嗎?答案雖然不甚清晰或確定,但心裡會有一個大概的方向,養孩子也就只能不斷地觀察孩子的狀態,來調整修正自己的態度,在他們長大的路上,好好陪他們走這段。

筆記:親子關係的核心是接納與傾聽。 對子女的尊重是一種態度、一個選擇、是愛的表達!
這是我在書中推薦序中畫線的重點文字,提醒自己。想想,我在工作上引導年輕同事時,為什麼可以付出極大的耐心、也總是用和善的語氣與高EQ與之相處並尊重他們;但對自己的孩子反而習慣用指導式的語氣與要求,這其中沒有溝通,而是包裝在愛裡的命令,我為什麼沒有去尊重孩子們的想要呢?
我自己反省,就是因為我們將他們視為「只是個孩子」!覺得他們不懂、需要被教、需要被保護....,從一開始就是一種上對下的關係。那天聽了林真美老師的演講,兒童人權之父 柯札克說:「沒有孩子,只有人。」(先是人,才是兒童。),我們得要把從孩子身上拿走的權利(自己做決定的權利),還給他們。
有了這樣的覺察,即使他們還是小孩,但這是我們一起的家,家中的事情(更何況是他們自己的事情),我們試著一起去做決定。(書中提到用合作的態度、打造友善的空間

列出這本書的綱要,跟著讀其實每個要點就都簡扼明瞭。

第一部 尊重與合作的基礎
第一章 尊重與合作:父母想要什麼?如何達成?
第二章 自我尊重:父母也有需要
第三章 無法合作的原因是什麼?

第二部 開啟親子合作的七個要點
要點一 了解自己的管教目的
要點二 看見每個行動背後的需要
要點三 建立安全感、信任感與歸屬感
要點四 鼓勵孩子付出
要點五 使用表示尊重的語言
要點六 和孩子一邊做邊學
要點七 將你的家打造成一個「友善空間」

第三部 則是提供一些書中內容可搭配家庭活動中練習使用的表格。根本是一本親職工具書啊!哈!

其實我們無非就是希望孩子跟我們合作啊!但為何他們總是不願意合作?因為這些那些都是我們用大人的視角幫孩子們立下的規則,孩子們自己的想要呢?若說我自己覺得這本書最受用的一招半式,就是「看見孩子背後的需要」這件事。因為這概念很簡單易懂,現在如果孩子歡歡、或有哪根筋不對,我會先深呼吸,猜猜他是不是有什麼真實內在需要沒被滿足。發現這也可幫助自己抽離當下的情緒,回復理性來看待孩子,更可試著去同理他。

雖然無法一下完全做到書上說的所有溝通方式(那可能還需要假以時日的練習&對抗本能反應吧!🤣),但會多了很多自覺,家庭氣氛也確實會漸入佳境的減少衝突與更加和諧。

下面分享這些日子以來,家中的生活場景,去反映與實踐書中提到的這些要點。

「認清背後的需要」

猜心遊戲。
週末朋友南下來訪,帶孩子們一起去玩了一些台南的景點,開心玩了整天,週日晚上8.9點朋友們離開後,準備上床睡覺前才發現兩個哥哥都奧嘟嘟,一副心情很差的樣子,問他們原因也不想說,憤憤地睡覺去,留下一頭霧水的媽媽。

媽媽心想,啊!之前有看書上說過,孩子玩得太開心後,因為要結束的失落,反而會心情不好。應該是這樣。

結果隔天爸爸一臉神秘的跟我說:「妳知道樂樂為什麼心情不好嗎?」「因為妳昨晚檢查希希作業時稱讚他好棒。我發現你只要稱讚弟弟妹妹,他會不太高興。」🤔

隔天放學回家,找機會分別問了樂樂&希希:「昨天晚上怎麼心情不太好啊!怎麼了嗎?」結果真相大白:「喔!就昨天出去玩一整天,沒時間玩到switch啊!」(因為他們只有週末可以玩switch)

原來爸媽都猜錯了呢!有時候我們自以為了解孩子在想什麼,其實他們根本在想另一件很簡單的事啊!(又或者什麼都沒在想🤣)

所以要真的了解孩子行為背後真正的需要!才能對症下藥!而這,需要練習。

我要畫寶可夢。
我家老大是個文靜的孩子,他雖然不太會大吼大叫,但其實脾氣是蠻倔將的。若你請他做的那件事他沒有很想去做,他不會口頭拒絕你,但就可以在那邊拖個老半天也不動作,算是無聲的抗議嗎!🤔
以寫作業為例,用大人的邏輯來看,ㄚ你就趕快寫一寫不就可以趕快去做你想做的事了嗎?但他就可以在那邊東摸西摸半小時過去半頁都還沒寫完。看了這本書後,會比較有自我覺察,遇到這樣的情形不會一下就火大說:「還不趕快寫,都幾點了....balabala.....」,會深吸一口氣說:「樂樂,你現在是不是不想寫作業,你有想要先做什麼事嗎?」
樂:「我想畫寶可夢。」
我(深吸一口氣):「好,那你先畫,那你要畫幾隻再回來寫作業呢?」(心想,畫一隻就趕快給我回來寫作業~~(內心吶喊)。但忍住.....)
樂:「6隻,他們對戰都是6隻。」
好~就讓他高興地畫完6隻寶可夢,再心甘情願地回來寫作業,這樣他反而可以專心的在15分鐘就完成了。與其在那邊分心拖拖拉拉不寫,實驗效果是讓他滿足了心裡想做的事情(內在需求)後,他就可以回來專心的完成他應該做的事情,這樣不僅可減少親子衝突,而且兩者花費的完成時間,其實是差不多的ㄟ!✌️

尊重孩子的決定,合作式的親子關係。
我發現孩子會歡歡、會莫名生氣,是因為他們有想要達成的需求未滿足,而為什麼他們會一開始就用生氣來表達呢?因為他們知道(預設了)我們不會答應、或滿足他們的想要,所以連請求也沒說就直接生氣了!這讓我反省,即使我覺得我已經算是好脾氣的媽媽了,但孩子們還是不夠信任我會相信他們的決定,可能我們的親子關係還是一種上對下的我說你做的要求,而非合作式的請求(孩子也有發表意見的權利)。這是我們該去調整的。

認真對待孩子的「禮物」
11月是我跟爸爸的生日月,我生日這天老二希希腸胃型病毒在學校吐了在家休養,就想說也不要吃蛋糕慶祝好了,讓希希看得到吃不到很痛苦😆。
晚上如常要他們趕快收書包、刷牙上床睡覺,樹懶型慢吞吞的老大樂樂又在房間拖拖拉拉,到快睡覺時間了還是什麼事都還沒做。心裡要讓他們趕快上床睡覺的警鈴又響起,有點煩躁的正要開口念他時,他喜孜孜的拿著一張他畫的生日快樂卡片出現在房間門口遞給我~原來他在房間拖拉是在認真的畫卡片給我啊!看著那張胖胖卡比獸圓圓的肚子上寫著’祝“,小鳥銜著的氣球上寫著“媽媽”,噴火龍拿著的錦旗寫”生日快樂“ ,精心編排過的卡片畫面,覺得很有創意還很有平面設計的編排概念呢,心裡滿滿的感動,謝謝他的記得&在意,莫名看著卡片一直流淚,有點愧疚錯怪了他。跟他說這是媽媽收過最棒的禮物喔!讓孩子知道你在意他的禮物。

「心跳的聲音」
老公生日那天晚上,樂&初說要去陪爸拔睡覺當生日禮物。(爸爸是不是有喜歡這禮物我就不知道了!🤣)平常他們3個大都擠來跟我睡,老公就樂的在另外的房間睡前滑手機😏。

剩希希跟我一起,難得可以獨享媽媽的時間。關上燈,睡意襲來,希希說:「還沒玩”謝謝遊戲” ㄟ,妳先。」
我:「..........我要謝謝希希這麼可愛。~媽媽請你完成的事、吃飯、收書包、洗澡、刷牙...等睡前要完成的事,都很自動的做好,還有多的時間可以好好的玩玩具。」對,老二希希除了小時候是天使寶寶,現在也還是蠻天使的呢!看到他的笑臉,就覺得可愛☺️。

他邊聽,邊爬到我身上抱抱(平常這位置都被妹妹佔走),把頭靠在我胸前,聽著~說著:「真的有心跳的聲音呢!」,然後我們就睡著了~

這些小小但很幸福的時刻,我想好好記住。

不把取消睡前故事當懲罰。(孩子回饋的驚喜)
之前分享繪本時,園長有提幾個念讀繪本時的基本觀念。其中「忠於文本」讓我們兩個老手爸媽有了新的體悟,雖然我也大致會跟著繪本文字念,但之前比較會依照睡前時間的早晚自行調配是否要認真念一遍,還是自動精簡文字(加快版)~
爸爸則是會用自己的意思去說讀繪本,經園長提醒,才知道要更慎重的看待繪本是一件作品,裡面的文字也是逐字琢磨,若盡量忠於文本的傳遞給孩子,他們會學會用字遣詞的韻律之美。

妹妹現在很喜歡一而再、再而三地重複唸同一本繪本,以我們大人的角度,會覺得念不一樣的很多本,不是比較可以學到不一樣的東西嗎?!(但讀繪本重要的是有品質的陪伴,親子間的親密時刻,而不是學習,孩子會自然而然的學習的~)
但當我們依照她的想法,反覆朗讀同一本時,有一天,她居然也看著繪本逐字逐句的說著那個故事。我感覺很驚奇,原來她在我們念讀時,是在記住那些文字。
所以當孩子們請求時,我們不要直覺的用大人的視角去幫他們解讀,怎樣較好~也許,他們正用他們的方式在認識這個世界呢!

也是經園長提醒,不要因為晚上床就隨便把取消睡前故事當作懲罰,其實好像真的也沒差那10-15分鐘,但讓孩子抱著被陪伴的滿足感入睡還是被懲罰的壞心情入睡,就天差地遠了啊!

「分離焦慮」。妹妹上學去~
我們以為時間過了他們會忘記,其實他們會記得~ 也許我們可以,讓孩子少受一點傷。
那天跟妹妹一起洗澡(聊天的好時機),初:「我之前去上幼幼班,媽媽不在我會有點害怕。」
一年前的事情,我以為她忘了。當時我們剛搬下來台南,就近找了一個幼兒園送妹妹上學,老手爸媽如我們,還蠻淡定想說她應該過不久就適應了,剛上學那幾天,老師會把巴在我們身上哭的孩子拔走,叫我們趕快離開~
看著她下午又開開心心的回家,覺得這一切理所當然。後來疫情爆發,妹妹就輟學去阿嬤家上班😆;隔年來到現在的幼兒園(我在這得到很多育兒的支持,為他們的教育理念深深感動)。這裡的作法完全不同,開學那一兩週,除了兩位帶班老師,還有實習的幼教姐姐們,大家很慎重其事的準備迎接班上幾個新生。因為是混齡式教學,班上的哥哥姐姐也會來幫忙陪伴新生的弟弟妹妹們玩。大家非常認真對待孩子們會有的「分離焦慮」,去理解,而不只是一句「過一陣子他們就適應了....」。
學校歡迎爸媽進入教室陪伴,讓孩子準備好....約定好來接的時間,再離開。直到現在我們仍在送她進教室前,在大樹旁的長凳上陪她看兩本繪本,或是跟學校養的5隻烏龜say hello後,她才心滿意足的進教室。

我想,這也是一種補償作用,她要確認爸媽會無條件陪她,直到她覺得安全,才讓我們離開。

「和解」跟小小孩也是。

不自己吃飯,背後的需求~
妹妹之前在台北是到府保母阿姨照顧的,保母阿姨從老二1歲開始就來我們家,讓我們保有工作與育兒上的彈性。後來有了老三,早已跟我們形同家人的阿姨很高興她又能留下來陪我們。老二哥哥去上幼兒園後,保母阿姨就專心照顧妹妹。她可以很專心的陪她、說故事、玩黏土、陪她吃飯、帶她去公園玩沙...。
我們搬回台南後,媽媽不再能這樣專心的陪她,要工作、要打理家裡,還有另外兩個哥哥會分走媽媽的注意力,想必她的心裡是失落的。所以她用「很歡」來表達,尤其不配合吃飯、要人家餵不然不吃,爸爸本來秉持不吃就不要吃,肚子餓了就會吃(但孩子真的可以說不吃就不吃ㄟ)。我比較無法堅持,看她越來越瘦,不捨還是會出手餵她,但她會吃得很慢,吃一口都要吞很久~常常吃頓飯要跟她耗1.2個小時,忙的時候,真的會讓人很煩躁,大聲請她專心吃飯。女孩會比較敏感。紅著眼眶癟嘴就委屈要哭。為吃飯這件事傷透腦筋。

讀這本書之後,開始去思考孩子「不吃飯背後的真正需要」,或許她要的就是一個專心的陪伴,她也知道我不會放她餓肚子,就用吃飯這件事綁架我;悟出她背後的需要後,我決定在能力所及的範圍內,就乾脆專心的陪她,不去想她”應該”怎麼樣(自己吃),而是滿足她需要我的「專心對待」。神奇的是,被無條件的滿足後,她就好了~會慢慢的變好了!所以我們要有點耐心。
最近女孩會主動來自己吃飯了,心情也開心穩定多了~

後記:

那些深植在心底的觀念,會改變我們、我們的家、我們的親子關係,即使很緩慢,但會慢慢地,越來越好.....。